当前位置: 报价大全-汽车频道 > 行业评论 > 2013年度中国十大汽车新闻

国际商报评出:2013年中国十大汽车新闻

来源:国际商报 2014-01-06 17:06

武跃/岳伟

近日,国际商报评出2013年中国十大汽车新闻。

导语

(按时间顺序排列)

雾霾引发油品争议油企涉嫌推脱责任

年初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引发了公众对油品质量的极大忧虑。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1月31日表示,油品质量是雾霾天气直接责任者之一。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全面供应国四汽油的能力已经基本具备,然而除了北京已经使用国五标准的汽油外,截至2013年底实施汽油国四标准的只有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其他地区仍实行国三标准。“三桶油”表示,油品升级无技术障碍,言下之意则是谁该为油品升级的成本买单。

按照市场分析机构粗略估算,升级国IV汽柴油的成本投入保守估计在500亿至600亿元;而2010年“三桶油”共实现营业总收入40446.9亿元,实现净利润2705.4亿元。“三桶油”认为自己的成本是刚性,不愿为油品升级买单显然站不住脚。此外,有关油企奢靡腐败之风近年来频频曝光:中石油窝案,超低价团购北京太阳星城8幢楼涉及金额达20多亿元,天价茅台案,甚至还有“AV女优门”传闻等等。油企的经营成本到底应当怎样计算?监管责任到底有无缺失?

大众召回DSG车型傲慢态度饱受诟病

对于大众汽车在中国的DSG故障问题,消费者、律师和媒体已经与大众汽车有了两年纠缠。随着2013年1月“缺陷汽车召回条例”实施及3·15晚会的曝光,3月20日,大众汽车终于宣布,因变速箱内机电单元的电子故障或者油压不足,可能导致动力输出中断,在中国召回38万余辆搭载七速干式变速箱的车型,更换改进的变速箱机电单元,并免费为用户升级最新的控制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客观地看,DSG本身的问题并不像一些媒体炒作的那样严重,关键是大众对消费者和舆论的反映漫不经心,一而再再而三地耽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使一个原本早该解决的问题演化成了一场危机。这一事件暴露出处于鼎盛期的大众汽车已经罹患大企业病——职能部门为一己私利滥用权力、推卸责任、瞒上欺下,致使企业的市场反应和内部沟通机制出现严重问题,进而导致高层决策失误。虽然从结果上看,大众汽车的销售依然火爆,但它给大众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声誉损失,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也将成为业界一个反面的经典案例。

吉利与沃尔沃“合资”母子结婚堪称离奇

在经历了三年的准备与坎坷后,2013年8月,吉利控股集团与其全资子公司沃尔沃汽车公司组建合资公司项目得到了主管部门的批准,沃尔沃终于开始在华生产其全新一代车型。

在合资公司中,沃尔沃汽车公司持有30%的股份,吉利控股集团持有70%股份。3年前,吉利并购沃尔沃后,沃尔沃的产品和业绩有了相当的起色,但由于国产项目一直未获批准,沃尔沃作为中国企业拥有的著名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潜能受到压抑。合资公司成立并获准国产对于吉利和沃尔沃是历史性的突破,不过从合资过程来看,这样的突破又颇显得离奇:由于沃尔沃汽车注册地在瑞典,主管部门将沃尔沃定义为“外资”,因此国产就必须合资,但沃尔沃汽车又是吉利控股集团全资子公司,这样的合资岂不是“儿子娶了老妈”。此事在业界引起了极大争议,也使人们重新审视已经实施多年的汽车产业政策和政府干预是否得当的问题。

进口车被指“垄断暴利”声势浩大却不了了之

8月,国家发改委称,2013年一直针对部分行业进行反垄断调查,其中包括石油、电信、银行、汽车这四个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行业。随后,央视等主流媒体猛批路虎等进口车垄断经营、赚取暴利问题,并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正在配合发改委对汽车生产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

但不少业内人士,分析了进口车经营方式,梳理了我国进口车价格构成,特别是税费结构,以及企业的必要成本支出并发现,与上述媒体报道的结论不同,进口车竞争相当激烈,并无垄断经营;进口车价格并不存在普遍的暴利,其利润率与其它垄断行业相比,差得很远,进口车高价的元凶是相关税费奇高。结果出人意料,进口车高税费成了人们强烈抨击的主要目标。

在《国际商报》对此事的调查中,被指控“垄断暴利”的多家企业一律三缄其口,有的企业人士私下说,主管部门已经发话,要企业对此事在媒体面前闭嘴。但后来,那些痛批进口车垄断暴利的媒体也闭嘴了,相关的反垄断调查及其结果也杳无音信。

新能源车补贴新政出台市场反应平淡质疑不断

国际商报评出:2013年中国十大汽车新闻-图1

9月,国家四部委(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和发改委)正式发布了《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要点是对原补贴政策(2010年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政策)进行改变,其中衡量补贴的主要指标由根据车辆动力电池组能量确定补贴金额改为根据汽车在纯电动模式下的续航里程确定补贴金额。

纯电动车的最高补贴金额还是6万/辆,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最高补贴金额,由5万元/辆降低至3.5万元/辆。此外《通知》还规定对购买燃料电池乘用车可享受20万元/辆的补贴。但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购买以上车辆,补贴标准在2013年标准基础上分别下降10%和20%

更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还对地方保护主义进行了限制,即“推广应用外地品牌新能源车的比例不低于30%”。这都是2010年版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所没有的。

但此新政并没有带来市场上的强烈反应,或许是因为地方相关配套细则没有出台,抑或是多数企业的产品力还不足,带给企业和消费者的感觉却是支持力度的下降,质疑之声不断。此新政并没有撬动新能源汽车发力的支点,在极其平淡的反应中成为聊之无味的新闻。

获欧洲碰撞测试5星评级观致3树中国汽车里程碑

9月,观致汽车的第一款量产车型——观致3轿车,在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NCAP)的碰撞测试中以88%的综合得分率荣获最高5星评级。这是EuroNCAP碰撞测试史上的第二高分(第一高分由VOLVOV40获得),也是2013年以来的第一高分,更是源自中国的汽车品牌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欧洲碰撞测试5星级。

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是一个欧盟的独立机构,该机构用全球最严苛的碰撞测试方法对新车安全性进行评级,并以客观、公正、独立而著称。2005年,“陆风SUV”在该项测试中惨败,被视为“20年来在安全测试中表现最差的汽车”,或“驾驶员幸存机会几乎为零”的评语,从而开启了中国汽车在欧洲碰撞测试的坎坷历程。2009年,华晨骏捷在测试中获史上最低成绩——“零分”。

2011年吉利帝豪EC7和上汽MG6获4星评级,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汽车的希望。而观致3的5星级成绩则标志着中国汽车在安全方面一个巨大飞跃,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表明着中国研发和制造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汽车三包十年争议后出台各方利益均衡实现软着路

国际商报评出:2013年中国十大汽车新闻-图2

10月1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汽车三包)正式实施。

汽车三包对生产者、销售者、修理者的义务以及三包责任、争议处理等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新规对家用汽车产品的“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做了区分,规定包修期限不低于3年或行驶里程6万公里,“三包”有效期限不低于2年或行驶里程5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包修期”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可以免费修理;在“三包”有效期内,如果符合规定的退货条件、换货条件,消费者可以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等办理退货或换货手续。“汽车三包”政策也是经历了十年的难产得以落地,对于汽车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企业均拿此政策当作营销手段来用,消费纠纷方面也没有显著的案例,可谓软着路,远不是此前利益各方唇枪舌战那样危言耸听。

戴姆勒入股北汽股份外资股比限制已突破

2013年11月,戴姆勒股份公司收购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2%股权的交易正式完成交割,这标志着2月份双方签署的深化合作方案在资本层面完成收官。双方协议还规定,北汽集团和戴姆勒分别增持北京奔驰北京奔驰销售公司股权。其中,北汽股份在双方合资企业北京奔驰的股权将增至51%;而戴姆勒在双方合资销售服务公司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股份将增至51%。

目前,我国对整车合资企业,以及新能源车关键零部件,规定了外资持股不得超过50%。北汽戴姆勒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开创了本土车企与跨国车企的新型合作模式,实际上变相突破了整车企业外资股比不得超过50%的政策限制。作为背景,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的外资准入限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19日表示:进一步放开钢铁、化工、汽车等一般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包括放宽外资在注册资本、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

东风雷诺合资企业成立百万辆级国际巨头到齐

12月16日,中国东风汽车集团和法国雷诺汽车集团在武汉举行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合资经营合同签字仪式,这也标志着世界百万辆级的汽车巨头均在华实现合资。

根据双方合同规划,新组建的合资公司总投资在77.6亿元,双方投资比例各50%。东风雷诺按30万台整车的年生产能力规划产能,第一期实现15万台整车和15万台发动机的年生产能力。合资公司产品将于2016年上半年投放市场。

而对于东风、雷诺日产三家企业来说,此次合资意味着三家在十年前达成的战略协同远景终于实现。相对其它欧美汽车企业,法系企业历来缺乏与其它合作伙伴和谐合作的经验,而三方因文化差异或使得协同效应打折扣,况且三方互相还存在利益的博弈,因此很可能不像其官方规划的那样美。

态度强硬导致“断轴门风波”长安福特召回8万辆翼虎

国际商报评出:2013年中国十大汽车新闻-图3

12月27日,长安福特汽车按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要求,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2014年2月21日起,召回2012年9月21日至2013年11月13日(含)期间生产的翼虎汽车,涉及数量共计80857辆。

今年9月份,深圳出现长安福特翼虎的断轴事件。针对这一明显危机驾乘者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长安福特公司公布的调查及说明将责任全部推出消费者,认为是受恶劣天气影响,车主操作不当。更令人费解的是,长安福特在说明中表示,希望网友“不传谣,不信谣”。厂家犯了危机公关的两大禁忌:把责任推给消费者和居高临下教训公众。这激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弹,不断有新的翼虎断轴事件曝光。据不完全统计,长安福特目前类似的断轴事件在全国已不下16起,而且每起事件发生的原因略有不同,但结果却都一样。

在舆论的巨大压力和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下,厂家不得不采取召回措施。(2014/1/3《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林垚
0条评论

预约试驾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