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外资车企仍在“是否还投”“该投哪里”的犹疑中反复衡量时,雷诺集团却选择了一条更不寻常的路径——全力投入生态构建。
导语在很多外资车企仍在“是否还投”“该投哪里”的犹疑中反复衡量时,雷诺集团却选择了一条更不寻常的路径——全力投入生态构建。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也很难被市场快速看懂。但它背后,是一套正在逐步成形的系统性逻辑:跳出整车销量焦虑,以技术协同、资本合作和本地创新为支点,重新定义一家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角色。
过去几年里,这套逻辑正在被不断落地。而把这些抽象方向变成具体动作的关键人物,正是雷诺集团中国董事长兼CEO苏伟铭。
“第三路径”:技术创新+资本协同,雷诺走出合资逻辑
雷诺集团或许不是布局最张扬的外资车企,却是在“生态”这条路线走得最早、最稳的几家之一。
过去,海外车企在中国市场的主流选项几乎只有两条:合资建厂或寻找代工。但雷诺集团的选择并不典型。苏伟铭在过去数年内持续推动雷诺集团在中国的转型,将资源重心从传统产能投资转向技术研发、生态协同与创新孵化。
2024年,雷诺集团ACDC研发中心在上海落地,它被定义为连接中国技术生态与雷诺全球产品链的桥梁。而就在7月10日,雷诺集团又通过旗下专注电动化与软件的子公司安培(Ampere),联手中金私募及地方产业基金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进一步将“生态位”布局从研发端扩展至资本端。苏伟铭带领雷诺中国的动作频频且精准,几乎步步踩中趋势节拍。
很多人或许会问:雷诺集团在中国究竟图什么?或者更直白一点,苏伟铭究竟在下一盘什么样的棋?
深耕创新生态:从“桥梁”到“土壤”的战略升级
这场合伙协议的签署,雷诺集团将其定义为“从桥梁到土壤”的转变。所谓“桥梁”,象徵着ACDC连接中国技术创新与全球产品链的功能;“土壤”则意味着雷诺开始为中国本地创新提供资本、产业、国际验证等多维度支持,打造持续成长的创新沃土。
基金合作聚焦电池、智驾、智舱、软件和具身智能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域。而相较于传统主机厂以采购为主的技术合作模式,雷诺集团希望通过这个合作实现“联合共创、全球验证”。
这不只是一种打法的创新,更反映出一种合作方式的转变:不是等一个供应商成熟再加入,而是主动参与一家创新公司从0到1的成长过程,甚至共同定义未来的技术标准。
技术+资本:一次对传统合资逻辑的逆行挑战
在苏伟铭一系列主导下,雷诺集团逐步构建出一个不同于传统依赖整车产能的业务模式,而是以技术研发和资本协同为核心的创新生态体系。更准确地说,雷诺集团在中国正塑造一个“生态型角色”——通过输出技术标准、研发能力和资本资源,构建开放、高效且具全球视野的创新生态体系。
苏伟铭形容这个核心概念就像是“神经生态网络(ECOSPHERE)”。他认为,真正面向未来的车企,在于能否打通创新的“感知—协同—转化”全链条:一方面链接中国最活跃的技术端,另一方面放大全球验证和市场转化能力,让整个系统像神经网络一样实时响应、动态自进化。
这次资本与技术的深度结合,也正是在这一框架下的具体实践。
“朋友圈”持续扩容,雷诺的中国角色正在重构
从苏伟铭各大场合的演说中可以发现,这种协同思维,很大程度上来自苏伟铭对“生态”的深刻理解:他并不急于谈短期成果,而更倾向于构建一种“自驱动”的长期机制。
在过去五年中,他一手推动的多个项目,从与吉利成立HORSE浩思动力合资公司,到与远景、敏实共同布局雷诺集团法国工厂的供应网络,再到成立ACDC研发中心,背后无不是这种生态协同的实践样本。
此次基金合作,也延续了这一逻辑。一方面,通过中金私募与地方产业资本,雷诺集团得以更高效地识别本地创新资源;另一方面,也真正打开了资本作为协同工具的接口。而这样的“朋友圈”背后,是对中国市场玩法的理解深化——与其在终端竞争红海,不如退一步,打造技术标准与生态规则。
与此同时,雷诺集团在华的角色也在发生根本转变,从“生态参与者”逐步壮大成“生态构建者和赋能者”,加速雷诺集团向下一代汽车公司转型。
不是短期冲刺,而是深耕未来的系统性布局
回顾雷诺集团近年来在中国的战略步伐,已明显超越传统合资和制造模式,其转型不只是零散的“点状”尝试,而是围绕构建开放、协同、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的深度结构重塑。
而这个体系的根本逻辑是清晰的:未来的出行产业,绝不再是单一主机厂的竞赛,而是一个跨产业、跨角色的系统工程。谁能率先构建起高效、开放且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谁就掌握了更长期的竞争优势。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产业环境中,雷诺集团在中国的实践,生动展现了如何利用中国创新资源,实现全球协同与价值共创,也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例。正如苏伟铭在会上所言:“我们的生态战略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动态演进。”今天的基金合作,就是在演化过程中,自然生长出的新形态。
此次合作,只是雷诺集团这场长期战略中的一个节点,但它已经明确勾勒出下一阶段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的真实战场。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