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报价大全-汽车频道 > 独家报道> 车市卷入死循环?

车市卷入死循环?

来源:网通社 原创 2025-07-16 09:51

何仑

汽车消费增量不增收,这是什么节奏?未来会怎样?

导语

——车市热点问答(第293期)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何仑

上半年汽车销量达1565.3万辆,同比增长11.4%,看上去很美,是5年来同期同比增幅之最,在全球更是遥遥领先。但另一方面,同期汽车零售总额为23468亿元,同比增长仅0.8%,明显落后于5.0%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汽车消费增量不增收,这是什么节奏?未来会怎样?

网通社:汽车消费增量不增收的情况以前也有过,但像今年上半年差距这样大的,实属罕见。这显然与几乎失控的价格战有关。您怎么看?

车市卷入死循环?-图1

何仑:没错,疯狂价格战是汽车消费增量不增收的直接原因。今年上半年,乘用车平均降价幅度高达11.4%,超过了去年全年8.3%的降幅,我的印象中,这应该是创纪录的降价。

乘用车在汽车总销量中占比约89%,在汽车零售总额中占比约90%,对增量不增收做出了多大贡献,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在乘用车总销量中,新能源车虽然依旧整体亏损,占比却已经增至50%,价格平均降幅达12%,远超燃油车8.9%的降幅,对增量不增收的贡献值最大。

网通社:增量不增收到底有什么不好?

何仑:有关部门特别强调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自然特别看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汽车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对这个增长不仅毫无贡献,还吃掉了那么多的明暗补贴,实际贡献值是负的,有关部门会感觉良好吗?

对市场来说,增量不增收实际上是降价和补贴吹出来的泡沫,提前透支未来的虚假繁荣。消费者眼见难以抗拒的降价诱惑,面对过期作废的报废更新补贴和置换更新补贴,加上电车免购置税明年减半的预期,难免会要先买了再说。而政策制定者往往更偏重短期行为,乐见市场繁荣,哪怕是短暂的、表面的。至于透支以后还有多少人能买车,车企已经严重过剩的巨大产能如何释放,那是后面的事,哪管它洪水滔天。

车市卷入死循环?-图2

对企业来说,增量不增收,等于白忙活;增量反而减收,等于赔本赚吆喝,甚至连吆喝也赚不着,随时可能成为有关部门和资本的弃儿。事关生死存亡,要保住或扩大市场份额,避免被卷死,就要增量也增收,或者,即便销售额不增长,也要有钱可赚。一句话,必须卷字当头,于是,就要无底线降本增效、超速迭代、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服务坑爹……劣币驱逐良币了。

对今年以来已经买车的消费者来说,似乎都因为巨幅降价占了大便宜,但未来的命运就没那么乐观了,大体分三类:

一类还算幸运,手里的车属于还没有被卷坏的品牌或批次,未来主要取决品牌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强大的后台和正确而坚定的造车理念,能在无底线狂卷中保持本色,对客户负责到底;

二类是不幸的,手里的车属于被卷坏的品牌或批次,对电车自燃的恐惧、质量问题和服务纠纷,会磕磕绊绊、停停走走地伴随着你,让你欲罢不能,车企不倒闭、不跑路,就是你的幸运;

三类是纯粹的倒霉,手里的车属于被卷烂的品牌或批次,基本上是高价买来的工业垃圾,最终会让你怀疑人生。

车市卷入死循环?-图3

网通社:不久前,曾经和您谈过消费者该买什么车的问题(参见《买电车到底该信谁?》、《买电车到底该信谁(2)?》)。对那些生怕补贴、电车免购置税政策过期,非要年内买车的消费者,您能不能给个忠告——哪些车不能买?

何仑: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麻烦,也会得罪人,所以,只想简单提醒一句:那些法务部特别强势、非常活跃的品牌,你最好别碰(参见《车圈大面积溃疡,谁的错?》)。只可惜,没有相关的官方统计数据,只能靠你自己上网搜、搜、搜。

网通社:您曾说,给电车的过度补贴和特权,是万恶之源(参见《车价降、降、降,底线在这里》)。现在看,增量不增收也是一大恶果。有关部门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为什么就是没有采取行动来扼制这种走势?

何仑:这就是最大的麻烦。

我在今年1月《“油电同权”为何难产?》的媒体问答中,做过具体分析,也给出过结论。此外,我还多次谈到应该把“油电同权“作为摆脱汽车业发展困境的主要办法(参见《避免换道翻车,“油电同权”应开始倒计时?》、《谁在反对价格战?》)。我的说法是:你把在加在电车风口上补贴、特权的风力调小,而且明确风停的时间表,那些挤在风口上的车企就会掂量掂量,自己还能不能像猪一样飞起来,或者会不会在借风飞行的途中掉下来摔死,除非它就是要作死……

现在的问题是,“油电同权”一年多来毫无进展,而有关部门倾力扶持的电车巨婴们,已经是吸毒成瘾难以自拔了。你敢把输血管、吸奶管拔掉,把毒品断掉,把爱国护身符撕掉,我就死给你看,以我巨婴的体量,栽倒在地也能砸死一大片,让你倾力打造的遥遥领先大好局面秒变一地鸡毛。显然,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车乃至汽车行业已经被电车巨婴们绑架了,对产业和市场的反噬已经开始。

有关部门明知问题严重,但投鼠忌器、欲罢不能、下不去手,你看看那些在虚假宣传、抹黑竞品上兴风作浪的企业,那些重点不是解决产品和服务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用户、媒体、修车人的车企,面对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的监管要求,一个个还胆敢顶风作案,而且还神气活现、谈笑风生,不受任何惩罚,就知道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困局,如不及时下决心动大手术,必将陷入死局。

车市卷入死循环?-图4

网通社:近来,又有一些刺激电车消费的政策出台,比如有关部门组织“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系列活动,通过补贴、展销、推广等形式,进一步拉动农村及中小城镇地区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热潮;地方加码优惠及配套措施,上海等大城市对新能源车继续发放免费牌照额度,深圳进一步放宽非深户籍人士申请新能源车增量指标的条件,一些省市向置换新能源车(包括燃油车报废换购)提供一次性消费券或多档补贴,进一步刺激换购需求等。这会不会进一步加剧增量不增收的表面繁荣?

何仑:上半年11.4%的销量增幅已经是全球遥遥领先,超速了,下半年靠现有的补贴、免电车购置税政策支撑,维持现有增速难度不大,所以,政策取向理应是适当控制增速,力争实现全年适度或稳健的增长,避免汽车消费过度透支。但实际政策取向却是还嫌增速不够快,需要进一步刺激消费,像是要争取全年超高速增长,换句话说,是要进一步寅吃卯粮、透支未来。就整体市场而言,我实在看不出,这类进一步的刺激措施有什么合理性、科学性。

其实,政策措施的乱象已经够多了:既要汽车销量大幅增长,又要亏损严重的电车增长更快;既要车企不打价格战,又给它们各种补贴、刺激来增强战力;既要系统整治“虚假宣传和恶意抹黑等现象”,又对顶风作案者闭上两只眼,生怕坏了它们的生意;既要“严禁尚未完成充分验证的技术在量产车上‘边试边卖’”,对新功能须“验证充分、风险可控”后方可搭载,又对违规者网开几面,激励它们“遥遥领先”……基本就是既要、又要、还要、更要、必要、形要实不要等的灵活组合,核心是不惜代价为电车产业大跃进服务。这就是问题的核心,是汽车行业发展理念的问题,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车市卷入死循环?-图5

网通社:有关部门是不是看到电车自身的问题太多,有崩盘的危险,所以一定要采取措施让其强撑下去,等到明年安全高效的固态电池电车商业化了,能借助锂电池电车的势头,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得以高速换道超车,遥遥领先?

何仑:也有可能。但问题是,锂电池安全问题远没有解决,而在愈演愈烈的恶性内卷中,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已成为一些车企的生存之道,这种情况下,电车卖得越多,满街跑的不定时炸弹也就越多,此外,未来处理废电池的环境负担也就越重。最近,充电宝起火爆炸问题已经够让人闹心的了,还嫌不够吗?真的要“哪管它洪水滔天”吗?不敢想!

至于固态电池,若不尽快遏制住现在这股不惜代价、没有底线、争先恐后、遥遥领先的恶卷劲头,恐怕难逃被卷烂的命运。

车市卷入死循环?-图6


(图/文 网通社 何仑)
文章标签: 车市 责任编辑:奚筱林
0条评论

预约试驾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