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企业与中国品牌,以及合资企业之间,开启了新一轮较量。
导语——车市热点问答(第287期)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何仑
“合资反攻”,无疑是本届上海车展最大的看点和话题。合资企业一反这几年在车展上的寂寞,像是一夜间忽然开窍,竞相推出搭载中国合作伙伴的驾驶辅助、智能座舱系统的新车,来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开启了合资企业与中国品牌,以及合资企业之间的新一轮较量,自然引发了业界的极大关注。
问:您认为合资企业的反攻有多大胜算?
答:这至少要分两个层面来看。
一是从总的市场份额看,如果取消给电车的各种直接、间接补贴,和限购、限行等方面的种种特权,实现“油电同权”,哪怕是“部分同权”,如限行、限购同权,让消费者自由选择,合资企业立马就会收复相当部分的失地,加上驾驶辅助、智能座舱技术带来的新活力,夺回更大部分的失地是完全可能的。但完全恢复到以往那种优势地位,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品牌的油车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
二是从电车的市场份额看,包括合资企业在内的外国品牌车型目前仅占10%,所以是进攻,而不是反攻。但进攻武器除传统的技术、品质和安全优势外,主要是驾驶辅助、智能座舱这样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积累传输、高精地图开发应用、用户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自由度,甚至还有用户对不同品牌技术、产品的不同期望值和容忍度,而合资企业受到相关法规、内外部合规、企业及品牌文化方面的各种制约,在这方面处于天然劣势。所以,要合资品牌在这两项技术方面超越中国品牌,几乎不可能,只能依赖中方合作伙伴持续不断的输入。这样看,搭载驾驶辅助、智能座舱技术给合资企业增添的竞争力和相应市场份额,会是比较有限的。
唯一的例外是特斯拉的,它早就是自动驾驶技术领域里的全球领先者,但在本土化方面也要受到种种制约,而智舱技术上,它也显得比较平庸。
当然,如果外资企业在电池技术和安全方面,或者其他动力系统方面,率先取得实打实的突破,那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格局就会大不相同了。
问:您谈到了两个层面,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合资企业之间在电车方面的竞争趋势。沃尔沃似乎势头很猛,上海车展后又在上海设计中心举办了“新能源战略暨超级混动新产品沟通会”,宣布全面新能源战略转型,发布全新SMA超级混动架构,强调“纯电+超混双线并行”路线,推出了基于这一架构的首款车型XC70,定位介于XC60与XC90之间,CLTC纯电续航超200公里,综合续航达1200公里,支持“一周一充”城市通勤需求。您怎么看?
答:刚才说了,合资企业在驾驶辅助、智能座舱技术上只能依赖中方伙伴持续不断地输入,所以,谁能在此方面获得领先优势,主要取决于中方合作伙伴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双方合作的顺畅程度。
沃尔沃亚太虽然也是合资企业,但实际上是百分之百的中资企业。它的母公司吉利集团在驾驶辅助、智能座舱技术上都是顶级的,特别是它的算力,750万辆智驾车辆+百亿公里数据积累,在国内更是首屈一指的领先者。
所以,沃尔沃在电车智能化技术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三大优势:一是合作伙伴的技术领先,综合实力强大而且健康,使沃尔沃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化技术来源;二是合作伙伴是一家人,合作起来没那么多扯皮的事,可以做到天衣无缝,而且高效;三是与吉利共享供应链规模经济没商量,带来成本优势。
问:15年前,吉利收购沃尔沃时,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想到沃尔沃在中国会有今天这样的有利局面。我查了一下,沃尔沃被收购以来,在中国销量从2010年的2.9万辆扩张到了2024年的15.6万辆,而且扭亏为盈;即使是在近几年传统豪华车品牌市场萎缩的行情中,沃尔沃在所有主流传统豪华品牌中,也是销量最为稳健、下降幅度最小的,去年销量排名甚至超过了凯迪拉克。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不止在中国,沃尔沃被收购15年来,全球销量翻了一番多,去年达到创纪录的76.3万辆,在主流国际主流豪华车品牌销量榜单上,从15年前的第10位,上升到去年的第6位,不仅扭亏为盈,这几年利润率高达12-14%,仅次于保时捷,成了高利润品牌。
至于沃尔沃成功的主要原因,我首先会想到李书福那句名言:放虎归山(参见《何仑:放虎归山后沃尔沃活得不错》)。现在看,放虎归山只是成功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作为外方的沃尔沃放手让中国团队自主经营中国业务,而中国团队也很争气。瑞典人和中国人都干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相互信任,而又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这是成功的基础,也是其他合资企业难以复制的。
(图/文 网通社 何仑)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