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汽大众累计生产的第200万辆的奥迪轿车在佛山新工厂交付给消费者。一汽与奥迪的合作也走过了25个春秋。
导语李安定(独立汽车观察家 网通社社长)
今天,一汽大众累计生产的第200万辆的奥迪轿车在佛山新工厂交付给消费者。一汽与奥迪的合作也走过了25个春秋。
这是一个成功的范本。说是改变了中国和全球汽车格局也不为过——没有奥迪,一汽探索高端轿车开发的道路更加举步维艰;没有一汽作为第二故乡,奥迪冲击全球一流豪华品牌壮志难酬。
1987年,国家酝酿建立中国轿车产业,一汽厂长耿昭杰、大众董事长哈恩聚首长春。拍板一汽与奥迪的合作。他们是战略家,都怀着一颗进取之心,瞄准着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一汽的初衷,是借开放契机,获得国际先进平台,打造“红旗第二代”;大众则以此作为“先导工程”,谋取中国市场半壁江山。
然而,无论贴牌生产奥迪100;还是转让技术生产“小红旗”;一汽当时都无法跨越装备、人才、管理、标准方面的巨大差距。1995年底,奥迪加入一汽大众,成为合资企业的股东之一。
“先结婚,后恋爱”,曾经有过磕磕绊绊,“话语权”之争至今还有人提起。但是25年沟通磨合,让妥协、理解、合作、共赢渐成共识,在一汽大众奥迪,重要事情都是一致同意了才做。大股东没有利用控股地位侵害小股权利益,小股东也没有利用产品、技术和品牌优势要挟大股东。合资企业内部治理和谐,良性发展。
1999年,奥迪当时旗舰A6在长春一汽大众问世。“中国制造”第一次在高档轿车领域达到“同一星球、同一奥迪”的新高度。里程碑式跨越的背后饱含着多少拼搏与艰辛。
当时从北京飞往长春的飞机上,坐满了来自英格斯塔特的德国人。从管理人员、工程师到工位上的技工,数以百计的奥迪专家一对一地和中方员工一起工作,手把手地传授技术诀窍。
贴近消费者的本土研发,一汽奥迪始终是业内的领跑者。从A6到A4,同步开发,中国技术人员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尤其提升后部空间和舒适度的加长版,成为豪华轿车的“中国特色”。消费者的热烈响应,引来对手竞相跟进。
在一汽大众开发的新一代A3三厢车中国版,将充满众多本土元素。而源自中国的多款加长车型,现在开始走向世界。
研发、采购、生产、营销四大链条的最高标准和本土化,支撑一汽奥迪在中国豪华车全价值链领域都成为典范。
作为品牌营销的开创者。2006年成立的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率先实现进口车和国产车并网销售,并且和供应商、经销商形成了很好的伙伴关系。让奥迪品牌更加贴近中国市场,支撑本土产品达到销量的八成,奥迪新A6L、新A4L、Q5、Q3引进国产后,无不成为市场的翘楚。与进口车型A8、A3、TT、Q7等共同支撑奥迪成为最富活力和科技感的豪华品牌。
让销售终端的贴心服务赢得消费者,让品牌的溢价凝聚消费者,一汽奥迪抓住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式增长期,始终是国内销量最大、价格最坚挺的豪华品牌。当年不屑与之为伍的对手们今天成了一汽奥迪身后苦苦的追赶者。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