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成熟且成功的车企来说,面对市场动荡时,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组合,在细分市场中保持优势,才是发展的正路,而非在在价格战上越陷越深。
导语网通社观察 新汽车时代,当新势力高举颠覆旗帜却又为盈利而焦虑时,传统跨国巨头正演绎更具现实意义的转型范本。
长久以来,大众汽车凭借精湛的造车工艺、可靠的产品质量以及深厚的品牌底蕴,在全球汽车市场树立了极高的声誉。
近八十年的造车历史,赋予了大众汽车在时代变革中敏锐捕捉机遇、迅速突破困局的能力。
2023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坚定向新能源路线跃迁的“大势已定”时,大众汽车在华启动了“在中国,为中国”战略。
彼时,在不少人看来,这句话更像是一句口号。
2025年,大众汽车于上海车展期间呈现了这一战略的最新进展,也让众人真正感受到,其实此前一段时间,“大家多虑了”,大众一直就在最优的转型之路上,稳步前行。
从燃油车时代的启蒙者到智能电动化时代的革新者,拥有86年造车史的大众汽车正在通过技术本土化创新打造“油电同智”,重塑新汽车时代的“大众形象”。
4月22日,在黄浦江畔,“大众之夜”一如既往,如期而至。
当三款融合中国元素的全新概念车揭开面纱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设计语言的突破,更是这家跨国巨头在电动化浪潮中重构竞争力的缩影。
三款新能源概念车的指向性很明确,直接瞄准当前中国新能源市场最受欢迎的紧凑级纯电轿车、全尺寸增程SUV以及全尺寸纯电SUV三个细分市场。
通过精准市场定位,大众汽车进一步完善了其在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布局。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Thomas Schäfer)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Thomas Schäfer)表示:“40年前,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让汽车走进千家万户。今天,凭借清晰的战略重点和完善的布局,我们已准备好续写这一成功的故事。三款全新概念车证明我们‘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正在显现成效,以‘中国速度’推进转型并坚守大众高品质和安全标准,毫不妥协。”
本次发布的一汽-大众ID. AURA、上汽大众ID. ERA和大众安徽ID. EVO三款新能源概念车,均由中德团队联合开发,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的3000名研发人员携手合资伙伴,针对中国市场消费需求进行定向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
这种“德国技术基因+中国创新速度”的组合,不但使大众汽车找到了在华向新能源转型的正轨,还为合资品牌的下一步在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诚然,虽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行业大趋势已定,但燃油车并没有到需要立即退场的时刻。相反,其带来的稳健利润,恰好可以为新能源转型“保驾护航”。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Stefan Mecha)
在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看来,尽管新能源市场在快速增长,但燃油车目前仍占据重要地位,依然是市场的“半壁江山”。
2024年,大众汽车品牌在华销量达到220万辆,其中燃油车占了约200万辆。
不可否认的是,在新能源时代,很多消费者虽然依旧喜爱传统合资燃油车,但智能化水平普遍稍显逊色,使这些消费者对于合资燃油车的购车动作逐渐放缓。
2024年,大众汽车推出了全新一代迈腾、帕萨特Pro和途观Pro三款重要燃油车型;2025年3月,探岳L和途昂Pro也相继上市。
IQ. Pilot辅助驾驶、智能数字座舱等智能化科技配置的加持,使这些深受中国用户喜爱的燃油车大幅提高了智能化水平。
正因如此,大众汽车品牌2025年一季度的燃油车销量表现非常出色,其市占率达到了16.5%。
“燃油车是大众汽车战略转型的重要一环。”孟侠表示,“事实上,我们在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虽然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然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和优秀的产品阵容。燃油车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我们向智能电动化方向转型。”
2025上海车展大众汽车品牌展台
通过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协同发展,大众汽车构建了一个相互支撑的体系。
燃油车凭借其成熟的市场和稳定的盈利能力,为新能源车型的研发、生产以及市场推广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使得新能源车能够在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上获得更充足的资源,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而新能源车型则代表了大众汽车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反哺燃油车的智能化升级。
在华四十年,大众汽车的发展可以看成是一部跨国车企与本土市场深度耦合的进化史。
早期,大众汽车以桑塔纳开启了中外合资模式。凭借标准化制造体系,其用一款车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水平,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的启蒙者,而桑塔纳也成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初代“国民神车”。
如今,面对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5%的市场变局,其战略重心正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本土化创新”。
施文韬多次强调的“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目前已转化为具体行动。2026年大众汽车品牌即将推出的11款新能源车型,全部针对中国市场的续航需求、智能配置进行定制化开发。
未来三年,大众汽车将在各细分市场推出超过30款极具竞争力的新车型,其中大多是新能源车型,涵盖纯电车型、插混车型和增程式车型,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这种转变背后,是大众汽车对中国市场角色的重新认知。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巨头,大众汽车深知,中国已经不仅是最大单一市场,更是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
2024年1月,位于合肥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全面投入运营,这个大众汽车在德国总部之外最大的研发中心,为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开发而生。
如今面向A级市场的纯电平台CMP就诞生于此,其可将开发周期缩短30%,成本降低40%,并可支持纯电和插混两种动力系统的灵活适配。
施文韬表示,大众汽车已经并将持续加大在中国的投入,与本地合资伙伴紧密合作,不断提升本土化技术能力。这些努力不仅是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更是大众汽车品牌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
正如其与地平线在L2++级辅助驾驶领域的合作,中国研发的技术成果不但能快速提升其在华的产品竞争力,未来还可能反向输出至欧美市场。
如此,大众汽车的研发体系正从“中心-辐射”模式向“多极协同”转型。
或许有人说,大众汽车在智能化方面偏慢了,但在严谨的德国人看来,汽车制造首先要保证的是产品的安全和可靠,其次才是智能化。
孟侠表示,大众汽车品牌始终坚持严谨的测试流程,无论是冬季、夏季,还是在中国复杂多样的各种气候环境中,大众汽车都会进行大量严谨的实地验证,确保系统在各种极端条件下都能稳定运行,其发展节奏始终以安全为首要前提。
同时他还表示,关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大众汽车始终强调这一系统的辅助性质,该功能现阶段是为了“辅助”驾驶者,而不是完全替代他们。
“我们希望用户清楚了解他们可以依赖高级驾驶辅助完成哪些操作,哪些则仍需人为干预,确保人机协同在认知和行为层面都保持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一些关于辅助驾驶安全的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
对此,孟侠的神情很严肃:“我可以代表大众汽车品牌明确地表示,智能化研发、辅助驾驶以及道路测试都是我们品牌核心DNA之一。为了实现‘安全第一’的目标,任何外部因素都不会动摇我们在安全方面的承诺,这一原则始终坚定不移。”
另一方面,大众汽车还注意到,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对智能科技和信息娱乐系统等科技的需求非常高,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期待值为大众汽车带来了诸多启发。
这些趋势不仅影响着其在中国的产品开发,同样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重要参考。
施文韬讲述,大众汽车的德国研发团队与中国团队保持着紧密合作,在信息娱乐等关键技术领域进行协同创新。
他坦言,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技术积累已经成为全球其它市场可以借鉴的典范。
在电动化路径的选择上,大众汽车展现出跨国车企巨头的谨慎与灵活。面对增程式技术的争议,其采取了“场景化布局”策略。
在中小型车领域坚持纯电路线,通过MEB平台的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而在中大型车市场,则探索增程式技术的应用可能。
这种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选择“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既回应了中国消费者对续航的焦虑,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技术储备。
如果说在中国市场,大众汽车不可避免会遭遇价格战,从而跌落神坛,那么只能说,视角和格局都有些低了。
一家奔向百年发展的跨国巨头,早已在全球市场经历了无数次由时代变迁、技术变革引发的格局动荡。
历次“风雨交加”使大众汽车明白,真正的长期主义,最终的竞争应该体现在产品的质量和价值上,而不是单纯的价格。
对于一个成熟且成功的车企来说,面对市场动荡时,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组合,在细分市场中保持优势,才是发展的正路,而非在价格战上越陷越深。
往前四十年,大众汽车在华的燃油车发展可谓统治级;往后四十年,其在华的发展路径和电动化转型前景已经清晰可见。
我们,无需为大众汽车品牌“多虑”。
(图/文 网通社 卓陆)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