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报价大全-汽车频道 > 独家报道> 上海大众开创轿车新纪元

上海大众开创轿车产业新纪元(上)【破冰之举】

来源:网通社 原创 2018-05-28 17:31

洪华

1985年,上汽大众成立,开创了中国轿车业的新纪元。它的启示意义不仅是造车,更是引进了体系化造车的概念,由此改造了一个行业,确立了其在所处行业中的地位和权威性。

导语

【编者按】汽车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最为紧密的晴雨表,它既是时代记忆也是社会表情。《中国汽车四十年》通过国内40位资深媒体人对我国汽车业改革开放以来的40件大事的回顾和还原,从而呈现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一段真实历史。全书分为四个版块,分别为“破冰之举”“第一支柱”“驱动家国”“改变格局”。本书全文由网通社首发连载,也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

2011年,我曾有幸结识一位叫陆杰的上海摄影师,很多年里,他一直用镜头“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而拍摄的对象,则主要是上海。老上海的时光碎片,几十年辰光的文化和风情,被陆杰用镜头黏合在了一起。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街头的轿车还屈指可数。陆杰回忆,那时候出去采风的重要交通工具,就是“巨龙车”或是三轮车,当时在上海俗称“小黄鱼”,起步价3毛到1块,精明的上海司机羞答答地在消音器排气口上一边挂一条棉纱,把“通通通”的噪声变成了“突突突”。

报价大全

那时候的上海,人们在街头巷尾传来的邓丽君的婉转歌声中,穿上了洋气的假领子和喇叭裤;那时候的上海,黄浦江对面还没有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一条黄浦江,把上海分成了两个部分,人们乘船过江,15分钟一班。上海这座安静的城市,积蓄着巨变的力量。

“你还记得80年代刚来时上海的样子吗?”2月初的某个上午,当我把这一问题抛给曾经的上汽大众第二任总经理王荣钧时,这位已经85岁高龄的老领导那一刻一定像播放老电影一样飞快地闪过了一些画面,他若有所思地笑着说:“是解放之后几十年没变化的样子,比国内其他城市变化都要慢。”

报价大全

王荣钧———中国第一代汽车人,曾经在一汽、二汽工作了24年。1986年,他不顾身边人的反对来到上海,并从时任上汽大众总经理张昌谋手中接过权杖,成为第二任总经理。正是在王荣钧的主政之下,才保证了桑塔纳的成功国产化,也正是由于桑塔纳的成功国产化,才开辟了中国轿车新纪元,为原来无比沉闷的中国汽车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一柄划破混沌的利剑

毫不夸张地说,这一代80后,儿时的群体记忆中如果出现过一辆轿车,那一定是上汽大众的桑塔纳。“当时买那辆车一共花出去将近30万元,那时候是相当于几套房子的价格,但我的桑塔纳在街上,当时是最好最拉风的。”在江西景德镇某个煤矿做老板的董富森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20世纪90年代因为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而在我们那个小县城,成为妇孺皆知的“名人”。

报价大全

桑塔纳成为时代的缩影,不仅仅是因为它浓缩了许多人难以割舍的岁月回忆,更是因为它是中国轿车的开拓者,也是一批老汽车人历尽千难万险才实现的传奇。

要知道,在上汽大众实现桑塔纳的国产化之前,中国还没有现代制造的概念,更没有制造轿车的生产线,市面上零星的轿车,主要是依靠外国进口,不过因为外汇紧张,进口轿车数量很有限。而国产轿车主要是靠手工敲打出来的。自然,对于那时的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毕生的梦想,也不过是拥有一辆永久或凤凰牌自行车。

20世纪20年代初曾在法国雷诺短暂打工,对汽车有着浓厚兴趣的邓小平,在1978年11月高瞻远瞩地批准“轿车可以合资”。这一绿灯亮起之后,一时之间,就出现了多家国外车企来与国内的汽车企业进行接触谈合作,这其中包括大众、克莱斯勒丰田、通用等。

据上汽大众第二任总经理王荣钧回忆,“当时的上海汽车找了6个国家的跨国企业谈合资,通用、日产雪铁龙、雷诺等都谈过,但大多数企业认为中国的基础太差,想进行合资还为时过早,顶多可以考虑组装别人的车。只有德国的大众答应了合资,这要感谢有远见的哈恩,他看了当时的中国,觉得市场前景很广阔。”1982年上任的大众公司董事长卡尔·哈恩,当时在德国大众内部力排众议,成为上汽大众合资落地的关键人物。

报价大全

而这背后还有一个小插曲,据说当时德国正在与韩国谈合资,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向德国方面提起中国也愿意搞合资,德国马上产生了兴趣,于是中途中止了与韩国的谈判。不过尽管如此,王荣钧表示当时中德双方的谈判并不顺利,几起几落,谈判多次被叫停,几近夭折。

其中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基建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战线过长,所以当时的政策采取“急刹车”,相继停建、缓建了一批大中型项目,正好当时德国大众的财务状况也不景气,它们也要求退出项目,中止谈判,代表团也不来了。最后,中方提出由之前计划的年产15万辆轿车项目改为年产3万辆轿车项目,才保住了谈判没有被中断。

二是意识形态方面,当时的舆论认为轿车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中国出现了不能搞轿车的声音,舆论的压力很大。

三是国家缺少外汇,为了实现“外汇收支平衡”,中方提出要求,生产出的汽车80%要返销给德国,这个要求德国当然无法接受。最后德国人提出一个解决方案,给上海汽车建发动机工厂,产能3万辆,多出来的发动机返销给大众。

谈判足足持续了6年,终于破冰。时任上汽大众合资项目谈判负责人的蒋涛回忆说:“6年中,我们光谈判就进行了60多次。其中和大众汽车就谈了29次。”

混沌急需一柄利剑,来将天空划出黑夜和白昼两个部分。


主编点评

“国产化”是成功之本

业界对于上汽大众的成功有不同的解读,其示范效应也在不同的层面发酵,演化为不同的光环和荣耀。从产业的角度看,开创了新的纪元;从行业的角度看,开创了新的模式;从城市的角度看,开创了新的“支柱”。 对于这些开创,不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因为上汽大众的诞生和成功代表了一个时代,曾起过引领一个行业和一座城市发展的火车头作用。

那么,上大众的成功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桑塔纳的成功;也有人说,是制造的成功;更有人说,是上海的成功。这些说法都没有错,甚至还可举出不少的成功因素。但是,归根结底这是“国产化”的成功。从历史的高度来看,这应该看作上汽大众成功的根本。因为,“国产化”不成功上汽大众就要关门;“国产化”不成功行业发展的战略就要落空;“国产化”不成功上海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就会减云一份发展动力。如此严峻,已超出一个合资企业的容量和影响范畴。

上汽大众是地方项目,但享受了国家待遇。地方和中央高度重视,其“国产化”牵动了全国上下的神经,其知名度不亚于宝钢建设。本文虽落脚于一辆车与一座城市,但这是中国汽车的“试验田”。其意义在哪里?引进一个车型改造一个行业,桑车成功是国产化的成功。专家的总结揭示了开创新纪元的含量。无论对于行业和城市,桑车国产化被赋予了多重的含义和使命,也寄予了时代的重托和希冀。而今,时过境迁,“国产化”是否已经远去?此文留给读者也远远不止是这些。( 颜光明)

【未完待续。本文节选自《中国汽车四十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编:颜光明、钱蕾、王从军。撰稿人洪华,曾任《汽车公社》主编,现为产经类新媒体Business Car创始人。本书全文由网通社首发,也可关注“禾颜阅车”微信公众号阅读。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章标签: 上海大众 桑塔纳 责任编辑:钱蕾
0条评论

预约试驾

微信、QQ、支付宝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